25周年校庆 | 孟光院士讲座: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供稿:97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区别视频 分享至:

11月2日,《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》 讲座在活动中心礼堂如期举行。本次讲座特邀国际宇航科学院孟光院士主讲。我校创办人、南洋教育投资董事长鲁加升教授,副校长许智坚教授出席活动,4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现场,共同开启这场兼具思想深度与精神力量的“星辰大海”之旅。



孟光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杰青、长江学者。厦门南洋学院创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,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、校务委员会副主任,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。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、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、上海航天局副局长(正局长级)等。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省部级自然科学奖、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,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(ASME)最高论文奖Melville Medal奖。担任了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、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遥感协会常务理事,国家04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和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委员等,组织和参与了我国载人登月、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的论证和研发。


许智坚副校长表示,在学校2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《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》专题讲座,缘于南洋学院25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与航天精神高度契合。航天精神中的爱国情怀、创新思维、实干作风和协作意识都将是学子们破解难题、成就事业的“金钥匙”。


孟光院士指出,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,自始至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面对国际社会的技术封锁,“两弹一星”研制者们怀着“为国铸剑”的赤诚之心,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攻坚克难——即便缺乏实验场地,也在戈壁荒漠中搭建临时实验室坚持研发。

“他们并非为个人谋出路,而是在为国家争尊严、为民族谋未来。”

孟光院士以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钱学森毅然归国、隐姓埋名投身研制工作的故事为例,指出爱国情怀绝非抽象的口号,而是航天人“把一切献给祖国”的实际行动。从神舟飞船的每一次精准发射,到嫦娥探月、祝融探火的每一次星际突破,其背后都蕴含着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们就攻克什么”的坚定信念,这正是中国航天能够不断实现跨越的根本动力。

“当时中国航天初创的时候,就在戈壁滩上,住的是‘干打垒’的房子、帐篷。张爱萍曾说,吃的饭里面都有沙子,喝的都是泥水,我们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建设中国航天的。”在互动环节,孟光院士说起中国航天初创的艰辛,还调侃地说道,“我们航天界至今还有一句话:星期六保证不休息,星期天休息不保证。”让在场的师生们真切感受到航天人面对技术难关时,攻坚克难的决心、积极向上的乐观和团结协作的精神。

孟光院士还对现场学子提出殷切期望,希望大家既要“仰望星空”,树立远大理想,主动关注国家科技发展需求;更要“脚踏实地”,在专业学习中刻苦钻研,着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,为未来投身国家建设、贡献自身力量打下坚实基础。


科研处处长李春桃作总结。希望同学们以航天人为镜,将“爱国、创新、实干、协作”的信念融入学习,在南洋沃土锤炼本领,于时代浪潮勇毅前行。愿每位同学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!

上一篇:下一篇: